海南岛的历史与发展
海南岛位于中国的最南端,自唐代开始,被称作”琼州“,明代起被划入广东省,直到1988年才晋升为海南省。海南岛生活平静,物产丰富,所以海南人迟至19世纪中叶以后才大量出洋。海南人顺利抵达马来亚,安居乐业后,深感是受到神明的保佑,于是开始立庙侍奉,而海神是海南人重要的信仰之一。光绪十六年,海南人先在建立天后庙,供奉妈祖和水尾圣娘,并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妈祖神诞,溯流追源,带领更多人认识和承袭妈祖传统文化。

海南人的出洋与文化传承
19世纪中叶以降,海南人开始大量出洋,抵达马来亚后,发现大部分行业已经被其他籍贯的华人所占,迟来的海南人只好到洋人家庭里当帮佣或成为海员。海南人长期接触西方饮食文化后,逐渐学会了烹调西餐的技巧,经济稳定后,开始投入餐饮业。经过多方的改良,海南人结合中西方的料理方式,形成风味独特的海南西餐,其中以海南鸡扒、法式土司、海南咖啡和海南面包最为人熟知。中西合并的海南西餐表现了海南人包容的民族特性,经过百年的发展,这些美食己变成海南人的传统文化,但海南人并不墨守成规,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,不断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,吸收其他族群的烹饪特色,以迎合新生代的口味,也为美食爱好者带来更多的口福和惊喜。
除了中西合并的料理技巧,海南人也未忘记原乡的烹调手法,其中以海南鸡饭最为人熟知。海南鸡饭源自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”文昌鸡”。据说,文昌人用米糠和穀粒饲养土鸡,使鸡肉结实而有弹性,煮出来的白斩鸡也就特别皮滑肉嫩。海南人把这道传统海南美食带到马来亚后,保留了文昌人烹煮白斩鸡的特色,但为了配合本地人爱吃辣的习惯,又在原来用小桔子和蒜茸做成的佐料中加入辣椒,使海南鸡饭更具本地特色而成为华人喜爱的佳肴之一。
海南村与信仰文化
海南岛的居民依海而居,多以捕鱼为生,部分海南人南来时,就选择靠水吃水。海南先民在港口的对岸落脚后,建立了海南村,除了捕鱼,海南人也会到临近的岛捉螃蟹。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和丰收,海南人在沼地之上建立昭应祠,供奉海南村的信众把昭应公供奉海南村的信众把昭应公、大伯公、每年的三月和九月,村内的爱群剧社也会表演传统的琼剧,向神明表达谢意。琼剧始于明代,1850年代随海南人传到马来亚。


槟城海南会馆的建立与发展
益华学校的创办与教育发展
益华学校创办于1913年,当时仅设夜校,校址在南华医院街。发起人为曾任《光华日报》编辑李永辉及郑一书、朱仁育、朱益三等。首任校长为《光华曰 报》主笔杨因冰。益华学校在1915年开办日校,却在翌年停办。直到1919 年,庄春华及庄家钵目睹失学儿童日增,才获得复办。
当时益华学校校舍在琼州会馆走廊内,校长为韩晓山。1920年,林英文任当年琼洲会馆总理时,为宣扬文化,作育英才以及方便同乡子女上学,正式接办益华学校。


天后宫与妈祖文化
天后宫主要祭拜海员的保护神“妈祖”,在“妈祖诞”的日子里,信徒还会杀羊膜拜并且大事庆祝一番,场面十分热闹。1995年琼州会馆一百周年时,该寺庙特别从中国邀请雕刻师父,重修和设计寺庙龙雕塑像。整座寺庙在当年经过了一次的完整大翻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