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的多民族风情
海南省的居民,分属汉、黎、苗、回、藏、彝、壮、满、侗、瑶、白、泰、佤、畲、水、京、土、蒙古、布依、朝鲜、土家、哈尼、僳僳、高山、锡伯、门巴、纳西、仫佬、哈萨克、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。世居的有黎、苗、回、汉等族。千百年来,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,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。据历史记载,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
黎族文化与传统

黎族文化与传统
黎族的历史与居住环境
早在远古时代,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,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,民风质朴、敦厚。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,村寨大小不等,错落有致。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,在树的空隙处有用竹篱笆围成的小地方,各色蔬菜娇嫩欲滴,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,让人有”走进山间别 墅”的感觉。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,以数目多小表示情意的厚薄。
【历史 】苗族同黎族拥有共同的祖先–东部、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,被黄帝、尧、舜、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、驱赶,逐渐向南、向西南躲避于山岭;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,从广西调防来海南岛戊边的苗族士兵撤防后留了下来,后代变成了现在的苗族,上岛历史已有400 多年,人口约6万人。
【 范围 】与黎族同居岛的中南部山区,因为入居海南岛时间较晚,加之人少势弱,往往在黎族的居住区里见缝插针,或在深山密林之中。
【 住宅 】茅草盖顶的金字型房屋。
【 节日 】海南苗族与黎族同有农历三月三节。
【 蜡染 】是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艺,用蜡刀蘸蜡液于白布上绘图,再浸入蓝靛缸染色,然后水煮脱蜡,即显出蓝底白花纹布。
【 服饰 】头用红绸带,或蜡染,或刺绣花角巾束髻;上身为无领、开右襟的青色上衣,束红绸腰带;下身是短裙,扎有绑腿。
【 五色饭 】在三月三节庆时家家制作。有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色,皆用桑叶等植物汁液作天然色素拌于糯米中,然后放进特制的木蒸笼里蒸成。五色饭色彩鲜艳,清香可口,是开胃去火的清凉美食。

黎族的风俗习惯
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,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至今已有年。漫长的历史发展,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。
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,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,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,头上缠红布或黑布,形状有角状和盘状,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,直领或圆领上衣,上衣边沿绣花,并缀以贝壳、铜钱、穿珠等饰品,下穿桶裙,头发扎成球形,插以骨簪或银簪。
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,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,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、木料、竹子、红白藤、山麻等。木料多用优质、坚固耐用的格木。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,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。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,离地面1尺左右,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,离地面6尺,上面住人。
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,有本民族的历法,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,顺序是:鸡日、狗日、猪日、鼠日、牛日、虫日、兔日、龙日、蛇日、马日、羊日、猴日,周而复始,盛行的节日在:春节、元宵、三月三、端午节、七月十五的鬼节、中秋节、冬节(冬至日)等,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,其次是三月三。

黎族的“三月三”节日(农历三月初三)
为了庆祝三月三,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。男子上山狩猎,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;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;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。猎物和粽粑作祭品,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,若出猎无所获,则杀鸡代替,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。 节日那天,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,预祝”山兰”(山地旱稻)、狩猎双丰收。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,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,席地围坐,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。

黎族的竹竿舞

黎族的婚俗

黎族的鼻箫
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,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。箫管约60厘米长,两端各有一小圆孔,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,共有4 个小孔,可以奏出7个音节,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,箫身很细,直径只1厘米左右。鼻箫音质很好,曲调优美,别具一格。关于鼻很箫的产生,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 爱情故事。
相传很久以前,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。临结婚之前,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,被峒主发现,被抓起来,峒主硬迫着姑娘嫁给他。姑娘不允,便被关起来。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,终于发现姑娘被关在密林中的一个小洞里。
两人无法相见,小伙子只好唱歌传情。峒主知道后,又把小伙子抓起来,割掉舌头,发配到一 个荒远的山林里,过了一个月,小伙子又在山洞边出现。他砍了一节白竹,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恋之情。姑娘心领意会,感动不已。后来,小伙子被峒主抓去处死。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姑娘,不久,姑娘逃出虎口,跪在 小伙子坟前,悲痛欲绝,把小伙子生前吹奏过的鼻箫曲吹奏了一遍。然且,姑娘怀揣鼻箫,长眠在小伙子墓前。以后,鼻箫便一代又一代传下来。

黎族的茅屋与寮屋
苗族文化与传统
苗族的历史
苗族同黎族拥有共同的祖先–东部、南部的蚩尤各氏族部落,被黄帝、尧、舜、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、驱赶,逐渐向南、向西南躲避于山岭;明代嘉靖、万历年间,从广西调防来海南岛戊边的苗族士兵撤防后留了下来,后代变成了现在的苗族,上岛历史已有400 多年,人口约6万人。
苗族文化与传统


苗族的传统与特色
【 范围 】与黎族同居岛的中南部山区,因为入居海南岛时间较晚,加之人少势弱,往往在黎族的居住区里见缝插针,或在深山密林之中。
【 住宅 】茅草盖顶的金字型房屋。
【 节日 】海南苗族与黎族同有农历三月三节。
【 蜡染 】是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艺,用蜡刀蘸蜡液于白布上绘图,再浸入蓝靛缸染色,然后水煮脱蜡,即显出蓝底白花纹布。
【 服饰 】头用红绸带,或蜡染,或刺绣花角巾束髻;上身为无领、开右襟的青色上衣,束红绸腰带;下身是短裙,扎有绑腿。
【 五色饭 】在三月三节庆时家家制作。有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色,皆用桑叶等植物汁液作天然色素拌于糯米中,然后放进特制的木蒸笼里蒸成。五色饭色彩鲜艳,清香可口,是开胃去火的清凉美食。
海南的传统节庆

海南的传统节庆
正月十五换花节
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,换花节原是琼山特有的民间节日,历史悠久,但是以前换的是香,而不是花,意在香火不绝,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,其活动的形式、规模、范围、区域也逐年扩大,形成了凝聚着友谊、美好、幸福、欢快为一体的新的乐。
文昌元宵送灯

古万洲婚姻习俗
古万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万宁。古万洲的婚姻习俗很有讲究,从订到结婚要以历几个比较复杂的过程:
第一步是”定礼”。必须送槟榔,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”吃某氏槟榔”;
每二步是”纳币”。这里包括送银元礼物到女方,同时,将男女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,请算命生先推算,男女双方是否”相克”如不相克,则可订婚,
第三步是”择吉清期”。也就是选择吉祥之日成婚。在择吉之时,还需向女方送聘礼,可以送金、银首饰、手镯、钱物,也可送猎、酒、米等。结婚日期一般由男方提出。如果女方家中无丧事或重大变故,一般不能拒绝;
第四步是”成婚”。结婚的这天,新郎必须亲自来接新娘,新娘坐八抬大花娇,并请乐队吹吹打打举行大宴,亲朋好友前来祝贺,并送钱为礼物,新娘到了新郎家后,先”拜堂”, 拜堂行三跪九叩首大礼,然后在上吃”合登酒”,酒喝三杯就行,到夜晚入洞房。第二天夫妇双双到大堂上拜见新郎父母,第三天”回门”,即新夫妇回访娘家,拜 见岳父岳母。
全球唯一一首海南新年歌 ... 恭喜发财
海南人南来史略

移民历史
海南岛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,北隔琼州海峡,与雷州半岛遥遥相望;东临菲律宾,西南隔东京湾与越南相对;南控一望无际的南洋群岛,因为地理的因素,海南人出洋方便,海南岛的帆船很早就来往马来半岛。
究竟海南人是什么时候就到马来西亚呢?
明实录卷二百十七载:成化十七年,遣礼部给事中林荣往满刺加充正使。由此可知在公元1418年,已有海南人前来马来半岛,但林荣并非经商,亦非移植,而是充当使节。
“琼州府志”卷四十二,页九八八载:”康熙五十六,甲严洋禁商船,不许私造南洋贸易,有偷往潜留外国之人,督抚大使通知外国,令解回正法,再奉旨五十六年以前出洋之人,准其载回原籍”– 由此可知在1717年时,当有海南岛的船只到南洋了。
又据韩槐准先生考证:在1830年时有帆船由海南岛到槟城经商。
被视为第一位来新加坡的海南人是林崇仁,他在1841年到新加坡。
由上列所述,海南人到马来半岛要比新加坡还要早。海南人前来新马两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。最初他们是前来通商,并非移植。至于移植始于何时,史书和私人纪录,均无记载正确的年代,但依据各方的推测,当在百多年前。
十九世纪中叶,海南人才开始移植马来西亚。马六甲琼州会馆成立于1869年,太平琼州会馆初设于1869年,槟城琼州会馆在1870年以前已存在了,可见当时移植到马六甲,太平和槟城的海南已不少了。
海南人大批移植马来亚是在1926年至1930年间,这是由于当时福建、广东两省政治混乱,内战蔓延海南岛,人民生活不安定,所以年轻人多数投奔南洋各地。1935年至1939年间,日本侵略中国,华南各省沦陷,为了生存,华南各省的年轻人,包括海南人,也只好离乡背井,纷纷逃命,到南洋谋生。
早期,海南人南来的目的,并不准备在当地落地生根,所以没有携家眷前来。他们南来目的是赚钱,有了一些积蓄,就返回家乡与妻儿团聚。但在1935年以后,移民的性质稍有不同,他们多数携带妻儿同来,或申请妻子南来,因为他们已有永久居留马来亚的大算。
人口与分布
海南人在大马华人的总人口中,次于福建人,广府人,客家及潮州人,而居于第五位。依据历次人口统计的数字,可看出海南人的人数:1921年-68200人(包括新加坡)1931年- 97568人(包括新加坡)1947年-157649人(包括新加坡)1970年- 159210人(包括东西马,占华人总人口的45%)1980年人口统计报告书中,并未公布各籍人口的数字,若以我国人口增长率3%来逐年计算,海南人的人数估计约20万。
早期华族移民绝大多数是男性。据新加坡史学者巴克莱(C B Buckely)指出:1837年前,从无华人女性由中国到新加坡。当然,当时马来亚的情形也是同样的。
早期,海南人移民中以男人为主,妇女占少数。据传:1904年第一位海南妇女从海南岛偷藏在船中到新加坡来。在1931年,海南人的女性移民,仅占男性15%。殖民政府在1930年8月 宣布移民限制条列,但妇女与儿童仍可自由入境,不过琼籍女性的移民并不增加,这是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琼籍移民不让妻子南来,是因为要他们照顾在家乡的年老父母,以尽孝道,同时也因为海南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劳力工作,收入有限,而他们也并不打算永久居留异乡。已婚者在本地工作三五年后,有人多少的积蓄便荣归家 乡,与家人团聚;未婚者也多返回家乡,而在本地结婚者,多数与外籍女性通婚,其中以广府女子为多。海南人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地。据197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,159,210人中,西马各州有145,758名,东马两州有13,452名。
海南人是现到西马各地及新加坡,才到东马的沙巴和沙劳越。据说:槟城是海南人在马来半岛的第一个歇脚站。
在各方言群体中,最迟移植马来亚的,可能是海南人。各邑籍华人中,客家人在1801年成立槟城嘉应会馆,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也在1801年成立,槟城汀洲会馆创立于1819年,马六甲潮州会馆创立于1822年。 客、广、福、潮四帮的会馆都比琼州会馆的成立要早。这可说明了各邑籍华族移民中,海南人是较迟移植者。
职业形式
早 期,华族移民职业的特色是:同某一种方言群体,有着共同的行业,如闽南人经营树胶行,出入口商;广东人经营金铺,酒楼;潮州人经营杂货,米粮;客家人经营药材,当店;兴化人经营脚车店;而海南人则是经营咖啡店与餐室,因此海南人的咖啡店日趋式微,而渐渐地由福州人取而代之。目前,海南人商业是多元化的,有 买卖汽车、金融贷款、汽水厂、电器商、旅馆、树胶小园主等。而自从美华合作社成立后,它更引导海南人从事多元化的企业,朝向经济领域进军。
海南人也从事其他行业,如在胶园里工作,在矿场中当矿工,以及家庭中当雇工,但这种职业形式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了。目前,琼籍的青年大都受过高等教育,所以人才辈出,各行业都有;如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、绘测师、大学教授、中小学教师、经济学者、公务员等。
虽然,近三十年来,海南人的商业形式已有所改变,除了经营咖啡酒餐点外,也有经营汽车行,金融贷款,建筑等,但是由于资金不足,未能与其他邑籍人士相竞争。在今日高度竞争的社会中,非得奋起直追不可,否则一定会在经济的激流中被淘汰。